台北/魏于恬、王秋明 責任編輯/林均。
施政源建議,翻譯者應該改去做業務,以前翻譯者一次可能就只能接一個案子,現在可以同時接10個案子,翻譯者的工作,可能是要變成業務的工作,要去找更多的客戶,讓AI來做翻譯的工作。生成式AI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內容,基本上仍需要人類的智慧賦予指示,才能產出內容,如何跨越AI變革與衝擊,必須開始顛覆原有的思維模式,學習與AI共存,甚至相輔相成,創造多贏局面。
還有什麼是機器永遠也學不來,人類才有的勝出關鍵。在人力銀行調查報告當中,高達8成2的上班族認為,生成式AI未來將會取代某些職務,被認為最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包括翻譯人員、電話客服、櫃台、行銷文案、生產線、行政助理,而且職業被取代,已經不只是想像與猜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台視新聞/黃琇雯 陳世忠 葉宜琳 責任編輯/朱紫筠。科技軟體公司執行長施政源指出,很快被取代的產業,很有可能就是翻譯,像是出版社的跨國翻譯,以前是很困難的事,因為要找很多的翻譯者,但現在不用,因為AI都已經可以翻譯,例如,對話全部都是用英文,但是對到印尼人說印尼話,對到泰國人說泰文,這樣的狀況下,其實客服的人力,大概就可以縮減50%到60%。生成式AI的爆發,讓許多人的內心開始產生危機意識,因為生成式AI是一種可以創造出新內容和想法的人工智慧
生成式AI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內容,基本上仍需要人類的智慧賦予指示,才能產出內容,如何跨越AI變革與衝擊,必須開始顛覆原有的思維模式,學習與AI共存,甚至相輔相成,創造多贏局面。生成式AI最新的辨識圖片功能,熱騰騰上線,AI不只能對話,還能分析圖片,用途廣泛,例如,一位視障者在一個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可以用手機拍一張照,GPT可以用文字描述,現在十字路口的路況如何。圖/台視新聞根據了解,已經有人坦承在今年例行賽中的某幾場賽事放水,刻意不遵從教練戰術,裕隆隊鄭重發聲明強調,凡是遭到聲押或交保的球員,立即終止契約、絕不寬貸。
其他捲入配合打假球的球員,也以10到30萬元不等金額交保。士林地檢署偵辦SBL假球案,17日大動作搜索裕隆球團辦公室、宿舍,並約談組頭、球員、教練等16人到案後,經過漏夜偵訊,球員柯旻豪涉嫌簽賭,經訊問後認罪嫌重大,有事實足認有勾串共犯、證人之虞,有羈押必要,法院最終裁定羈押禁見。圖/台視新聞而上一季SBL MVP柯旻豪據傳就是這次假球案核心人物,與前球員吳季穎涉嫌向組頭邱繼緯下注簽賭,檢察官認為他涉嫌重大聲押禁見,經訊問後,法院認為柯旻豪罪嫌重大,且尚有其他證據待清查及比對,依目前偵查進度,有事實足認有勾串共犯、證人之虞,審酌案子涉及政府投注標的運動競技賽事之公平,及被告自身人身自由之利益,認有羈押之必要,且應禁止接見通信,又因被告恐無法參與爾後之球賽,尚難認有反覆實施犯罪之虞,稍早最終裁定羈押禁見。另外對配合打假球的球員也同樣做出強制處分,邱忠博、陳品銓、黃鉉閔等六人以30萬元交保。
裕隆前總教練邱大宗也被傳喚問訊。另一名球員吳祐任則是戴著帽子、口罩,小跑步離開地檢,面對鏡頭不斷閃躲
只要適時且適當地移除環境中的障礙,可協助脊髓損傷患者重新獲得獨立生活的機會,順利進入學校、職場或社會。當意外事件發生後,患者除了受傷之外,往往會遭遇到喪失工作、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家屬及社會照護的沉重負擔的打擊,因此病友及家屬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接受已受傷的事實,才能全力面對後續復健的挑戰。文章也可以用聽的文:張正強(三軍總醫院 復健醫學部醫師)今年9月秦良丰在所有國人的眼前,高位脊髓損傷6年後,無人扶持、不用拐杖下獨立下樓梯,再創個人生命的奇蹟。神經調節已成功應用於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而用於脊髓損傷的神經調節技術,目的在重新刺激活化受損處以下的脊髓內在運動迴路,以恢復基本運動功能。
另外,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亦可改善患者日後行走的功能。而機器人訓練則是另一種新穎的復健方式,並且日益發展。脊髓損傷患者無論是否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仍需立即展開積極的復健療程。後續由當時的三軍總醫院蔡建松院長(現任軍醫局局長),招集了各科跨團隊的醫療人員,包含神經外科、胸腔科、復健科、中醫科等相關科別團隊,把握住最寶貴的復健治療黃金期,讓這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國軍弟兄得到最妥善的醫療照顧。
對於保護關節結構和保持最佳的肌肉張力非常重要,除了採用踝足裝具、膝踝足裝具等輔具做適當的擺位,亦可利用枕頭協助關節於休息時做暫時性的擺位。脊髓損傷是可以預防的除了醫療單位之外,台灣目前亦有很多相關的政府及民間的社會福利機構,能提供病友所需的社會資源,做後續照顧的諮詢與服務。
本文摘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另外,上肢功能則恢復到能將肩關節抬高至超過30度,並開始使用叉子進食以及握筆寫字。
雙手、雙腿無力,還出現吞嚥困難,60多歲醫師成漸凍人,治療之後病情竟出現逆轉。在步入慢性復健期間,除了在生活及心理的各個層面,生理也持續受到影響,可能發生呼吸、心血管、泌尿和腸胃道等系統的併發症,以及肢體痙攣、疼痛、皮膚壓瘡、骨質疏鬆和骨折等狀況,同時可能需要面對的是張力以及疼痛的出現,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局部的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可有效的改善局部肢體張力過強的狀況,再搭配輔具使用,如助行器、拐杖等,對於提供長期階段性行走訓練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所有的復健和其他治療方法的最終目標,乃是改善功能、減少繼發性疾病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突破心理、生理功能、和社會經濟的障礙而減少負面影響,以提高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事前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慢性繼發性併發症,對於改善這些併發症、提高存活率、社區參與度和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而在國軍高雄總醫院2個月的高強度復健治療下,於受傷後周年感恩活動中,原本功能損傷十分嚴重的雙側上下肌力,已逐漸進步,達到將近4分(滿分5分),並突破瓶頸,不再需要看護協助,能夠自行使用助步車練習走路,且可以使用自己的雙側上肢,維持站立2分鐘以上。而在這段期間,除了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強化肌力與肢體協調的訓練外,當遇到復健的瓶頸期,也藉由精準的肌肉電刺激導引技術,針對了局部的上肢及下肢特定的高張力肌肉群,注射肉毒桿菌素,順利地改善了中樞神經損傷最常發生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之併發症,有效率地抑制過強的張力,獲得較好的自我動作控制能力,增進後續復健的效果。
霍金博士不因漸凍症而失能,復健醫師呼籲做好這一件事,避免肌肉萎縮太快。當年8月從加護病房轉一般病房,並邁入更全面的復健治療。
全台6,5000名脊髓損傷者,超過半數為16至30歲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目前全台灣總計大約有6,5000名脊髓損傷者,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年齡層落在16至30歲間,其中以交通事故、高處跌落等意外事件受傷佔最多數,而每年亦以約1000多名患者的數量持續增加。高強度復健治療下,進步神速下肢部份由初期最基本的傾斜床、站立架的復健,接著使用助步車等,進而加入移動式的訓練。
目前國外已開發出混合步行訓練裝置,可透過在矯正器上添加功能性電刺激,改善步行的姿態與功能。這對於一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來說,的確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任務。
國外醫學報導顯示,在四個星期的復健期間,機器人的輔助訓練,可使患者上肢功能獲得改善。住院急性期應加強被動運動,解決攣縮、肌肉萎縮及疼痛等問題。雖然傷害已造成,需嘗試慢慢接受事實,再配合醫院治療復健,可更進一步可透過復健及輔具來讓脊髓損傷病友改善或維持現有功能,讓大部分的不可逆之神經損傷所造成的影響減至最低。入住加護病房後,即展開復健入住三總加護病房後,秦良丰立即開始接受了高強度的床邊復健治療,配合高壓氧及中醫針灸的治療,加速恢復已受損的中樞神經功能,並積極強化相關肌肉群的力量,接著順利脫離呼吸器,進而移除氣切管,達到自主呼吸的能力。
今年邁入了受傷後的第六年,目前已能在旁人適時協助下,克服協調障礙,在平地步行數十公尺,練習上下樓梯的動作。他於2018年5月漢光演習時,因跳傘發生意外,從將近130層樓高的高空墜落,在經過現場待命的醫護團隊及時搶救後,奇蹟生還。
脊髓損傷是可以預防的,也並不影響壽命的長短,更不至於阻礙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貢獻。急性和亞急性期的復健重點在於預防之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驚人的毅力特質與溫暖的家人支持,在這許多條件配合之下,讓復健得以發揮最大成效。在2019年3月病況穩定後,自三軍總醫院轉至國軍高雄總醫院之前,他的下肢功能已經恢復到在助步車輔助下,可以步行約100公尺。
急性、慢性復健重點不同國內外的神經科學家目前仍持續研究治療中樞神經受損後的最有效治療方式,其中神經調節是主要的治療方針,這是一種生物工程方法,藉由脊髓刺激、腦刺激和腦部機械介面等,再利用藥物製劑、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或是復健物理醫學的電刺激(如硬脊膜外電刺激、周邊神經電刺激、功能性電刺激)或磁刺激(如重複性經顱磁刺激)等方式,來調節神經元活動國外醫學報導顯示,在四個星期的復健期間,機器人的輔助訓練,可使患者上肢功能獲得改善。對於保護關節結構和保持最佳的肌肉張力非常重要,除了採用踝足裝具、膝踝足裝具等輔具做適當的擺位,亦可利用枕頭協助關節於休息時做暫時性的擺位。神經調節已成功應用於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而用於脊髓損傷的神經調節技術,目的在重新刺激活化受損處以下的脊髓內在運動迴路,以恢復基本運動功能。
入住加護病房後,即展開復健入住三總加護病房後,秦良丰立即開始接受了高強度的床邊復健治療,配合高壓氧及中醫針灸的治療,加速恢復已受損的中樞神經功能,並積極強化相關肌肉群的力量,接著順利脫離呼吸器,進而移除氣切管,達到自主呼吸的能力。脊髓損傷患者無論是否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仍需立即展開積極的復健療程。
本文摘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而機器人訓練則是另一種新穎的復健方式,並且日益發展。
全台6,5000名脊髓損傷者,超過半數為16至30歲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目前全台灣總計大約有6,5000名脊髓損傷者,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年齡層落在16至30歲間,其中以交通事故、高處跌落等意外事件受傷佔最多數,而每年亦以約1000多名患者的數量持續增加。另外,上肢功能則恢復到能將肩關節抬高至超過30度,並開始使用叉子進食以及握筆寫字。
评论留言